柳晋阳从昨天到今天,6支从出发的国家医疗队已经有5支医疗队相继回到,只有一支国家队仍然战斗在武汉的抗疫最前线,这就是协和医院组建的医疗队。
在全网刷屏欢迎医生回来的时候,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队员、主治医师俞楠泽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谨以此文,与所有仍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同道!”
2月7日登上飞往武汉的专机,2月8日进入病房工作,到现在已经有60天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了一座城市的隐忍和,寂寥和复苏。经历了很多的时刻,却始终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工作和生活中的碎片串起来。直至收到国外朋友的来信,说他们要被派去治疗新冠肺炎患者了,一周只发一个N95口罩,防护帽是用布做的,需要反复使用。他急切地询问我如何自己不被感染,信中满是毫不掩饰的不安和焦虑。他是我的好朋友,一个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整形外科医生。当这一群放之全球任何地方都绝对是医学精英的人,无论从事哪个专业,都必须要去和新冠病毒这个肉搏时,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不计报酬,无论”,疫情暴发时奋勇请战的热血之士喊出的这句口号看似煽情,却道出了人类对这种新发传染病知之甚少的。朋友问我:“是什么让你们义无反顾地奔赴这个战场?”我想了想,回答了四个字:“我是。”是啊,不管是为了,还是因为约束,关键时刻需要挺身而出。协和医院援鄂医疗队186名,比例超过70%,所谓和担当便是如此。
启程那一刻,没有人知道前线的战况究竟如何,敌人是强大而,亦或是而狡猾?一切都是未知,只看到武汉的确诊数据不断上涨。第一天进医院,相信所有人的心里都是忐忑的。我们努力依靠严格的二级防护标准来自己,长会站在缓冲区的入口逐一检查大家的穿戴情况,合格才许进入。
那是武汉医疗物资最为匮乏的一段时间,病房内也出现过每人每天定额发放防护装备的情况,但标准从未下降。有个别队员会选择多戴一个口罩、一双手套。对此,张抒扬是这么解释的:“我们要接受每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在这里没有过度防护,只有充分的安全感,我们的队员才能更好地救治患者。”如此强大的承诺和保障,让大家悬着的心安定了下来。42000名援鄂医护零感染的背后,是无法想象的果敢和付出。
协和国家医疗队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重症监护室(ICU)。整个病区32张床,两天就全部收满,我们强烈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对于“协和”的信赖。有意识的患者在跟家里打电话时,会反复强调:“这里的医生是从协和医院来的!”我们赶紧把手机抢过来——再激动,氧分压就要掉了!
虽然患者多、病情重、新、防护厚,但整个医疗队始终有一个不变的要求,那就是协和标准。内科ICU主任杜斌教授在时经常问的一句话是:“我们还能为这个患者做点什么?”当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的教授在时都亲自为患者吸痰拍背,在床旁尽量多待一会儿,去寻找任何一丝生的可能时,作为下级医护的我们又怎能有丝毫怠慢?
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间家属无法,重症患者更是每天都在和死神作殊死搏斗。考虑到待在家里(很多甚至也在医院)的家属们的心情,我们每天定时和每一位患者的家属通一次电话,更新病情变化情况。“放弃”二字,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我们任何人的脑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