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下半年,“产业互联网”的概念很火。互联网巨头们,都开始强调To B服务了。除了一直在深耕To B的阿里巴巴;腾讯启动战略升级,开始拥抱产业互联网;紧接着,美团也开展了上市以来的第一次组织架构调整,加大对供应链和To B服务的投资;不久前的2018百度教育盛典上,百度更是直接:百度教育,已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教育SaaS服务平台。To B类创业公司,更是层出不穷。一时之间,“产业互联网”和“To B”都变得炙手可热。
最近在看阿里巴巴集团前总参谋长曾鸣教授的新书:《智能商业》,发现曾教授虽然用的是“智能商业”这个名词,但本质上就是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作为2010年就开始在“互联网+教育”方向上探索的创业者,今天,借《智能商业》的一些思考框架,来聊聊对“互联网+教育”的一些判断和其中可能的创业机会。
然而,无论有没有互联网,上述产业需求端(C端)的核心需求都没变,人们都是要获取资讯、通信交流、娱乐、购物、出行、吃饭……真正变化的是被互联网重构的供给端(B端)。这种互联网对供给端的重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以“淘宝”为例,来看下互联网对零售供给端的重构是如何发生的。卖家通过淘宝平台,可以低门槛地开设网店,获得买家光顾(在线化);可以通过旺旺交流、订单销量及宝贝评价等,及时获得买家反馈,以优化产品和服务(逐步智能化);其他经营所需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货源、快递、装修、推广、资金等,梦见偷东西被发现都可以从淘宝的卖家服务市场,较为轻松地获取到(网络化)。而传统的线下卖家,经营链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他自己去费心费力地搞定,且成本可能远高于淘宝卖家服务的协同网络。即使曾经有些淘宝卖家,为了更强的性而尝试“出淘”自己开设B2C商城,最终也因为缺乏“协同网络”的支撑,难以为继。
因为网络化,行业平台为小B赋能,小B和大B的差距逐渐缩小,原来大B才能调动的资源,小B借助协同网络也可以调动了。
了解了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我们再来看看“互联网+教育”。曾教授说“看十年,做一年”。那我们来看看,在产业互联网的浪潮下,“互联网+教育”的未来10年,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随着居民收入提高,在教育上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所以,整体来看,教育需求会“稳步上涨”,但为何说“此起彼伏”呢?咱们进一步将教育需求,拆分开看,主要有2类基本需求:应试类、素质类。
过去几十年,国内的教育需求,主要还是以“升学”为导向,以“应试提分”为主;而未来十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成熟,大量重复性,逻辑性的工作,都会逐步被机器取代,自然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求,会不再知识的记忆和应用,而更追求态度和能力的培养,相应地教育需求会更往“素质”倾斜,出现 “素质起”而“应试伏”的趋势。这个趋势,从校宝服务的全国各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占比的变化趋势也已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三浪叠加”是曾教授发现的中国产业互联网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因为中国大多数产业,未经历像发达国家那样线下充分的发展,就快速迎来了互联网时代。产业底子薄,变化快,周期短,所以在同一个时间点下,往往会有3种模式同时存在,曾教授将其分别命名为1.0,2.0,3.0。
同样以“零售”为例,回溯10年前至2008年,淘宝全年零售总额达到了999亿,而国美、苏宁、百联各自的年零售总额都刚刚超过了1,000亿,依然如日中天。那个时候,把传统零售小店看做是1.0的话;国美、苏宁、百联等零售超市是2.0,淘宝作为互联网平台是3.0,三浪叠加,齐头并进。不过10年后的现在来看,2.0的零售超市对3.0的淘宝平台已经是望尘莫及了。
传统教育机构,也会随着人们消费升级的需要,不断地改善硬件,提高师资等,但因为核心业务依然纯线下开展,依然是个传统的教育机构。这类机构目前还是大头,但10年后,占比会大幅下降。
核心业务“在线化”的教育机构,这类机构核心业务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互联网化,比如:在线报名和缴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线学情反馈和互动等。目前,学而思正在这个阶段努力前进。很多在线教育机构,天生就处于这个阶段。10年后,绝大多数的教育机构,都逐步完成了核心业务“在线化”,会集中在这个阶段。并且,“应试类”的教育机构,因为教学内容相对标准化,品牌效应更强,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素质类”的教育机构,因为主要靠老师“言传身教”和“服务互动”,会更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因为教育机构供给端,目前还存在很强的长尾效应。未来10年,“应试类”教育机构集中度虽然会上升,但“素质类”教育机构依然会存在很强的长尾效应,所以大概率会出现类似淘宝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利用数据智能和网络协同,对整个教育服务产业进行重构。目前,好未来+最近推出To B平台、美团学习培训平台、校宝在线,都有机会往这个方向演化。
基于未来10年的上述两点判断,对于互联网+教育方向的创业公司来说,主要可以抓住三浪叠加中的第二浪或第三浪来发力,对应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B2C和 S2b2c。
即:挑选一个足够大的教育品类,做一个核心业务“在线化”的教育机构(大B),成为这个品类的主要供应商。典型如:VIPKID,利用互联网技术,成为了少儿英语市场最大的在线供应商。类似的,“应试类”的在线学科,也有这样的大机会,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公司在这个方向竞争,已打得火热。总的来说,只要是相对标准化的品类,都存在利用互联网重做一次的机会。如果品类市场规模够大,大B还有机会借机把基础设施建起来后,再延伸到更多品类。这就类似京东,借助电器自营做出了电商基础设施,再做平台延伸到更多品类上。
S2b2c,是曾教授观察到的新商业模式。这里的S,是一个重构了的大供应链平台,通过对小C的赋能,共同服务好C。典型的例子是:淘宝,美团等。淘宝卖家(小B)通过淘宝(S),获得了协同网络的赋能,从而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服务好每一个买家(C)。当我们判断10年后的教育服务供应商,依然还是小B为主,存在较大的长尾效应时,就可以考虑选择S2b2c的模式。
典型如:为机构提供SaaS系统,帮助机构把基础业务(招生-教务-服务)在线化,最终形成机构基础业务的“数据化”。这是最基础的一步,但也是成本很高的一步。SaaS公司,如果能找到创新的办法,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把机构基础业务数据化,在足够短的时间里,积累足够多的数据,就拥有了重要的竞争优势,也为后续往“智能化”和“网络化”发展打下了的基础。校宝为校外培训机构提供的“校宝培训管理系统”,就属于此类赋能。
典型如:为机构提供智能教学服务,帮助机构把教学过程(教-学-测-评-练)在线化,最终形成机构教学服务的“数据化”和“智能化”。这一步,对相对标准化,逻辑性强的品类,比如:英语、数学等,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于非标的品类,比如:舞蹈,美术等,就比较困难了。校宝为英语培训类机构提供的“校宝1Course”智能教学系统,利用AI,协助老师高效批改英语作文,完成对学生口语的打分等,就属于此类赋能。
一个教育机构的运营,背后涉及到很多供应商,一般离不开:场地、师资、课程、生源、资金、系统等。当机构以小B为主,对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比较弱时,他就很难获得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服务。而S聚拢了大量的小B后,可以集中这些需求,反向对供应链进行定制和定价,从而帮助小B获得更好的供应链服务。
例如:校宝联合中国人保为教培机构打造的“教培机构公共责任险”,除了一般公责险的保障外,还囊括了上下学途中的保障,还可附加食物安全保障等。在校宝之前,也有其他平台专为教培机构设计了保险,但因为缺乏对教培机构的洞察,以及撮合成本太高,导致这样的保险价值不够大,成本又降不下来,所以始终火不起来。类似“教培机构公共责任险”这样的供应链重构和整合,将来还会不断地上演。
最后,还是借用曾教授在《智能商业》里的一段话,做个收尾:“我们今天能够想象到的,都可能仅仅是未来极小的一部分。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会极大地超越我们今天所有的想象。”产品互联网的浪潮下,互联网+教育的未来究竟会怎样,我们无人能准确预知。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互联网+教育的创业者,我们需要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弹药,一步一个脚印,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